引述
罹癌醫師的中西合療經驗
西醫制病灶,中醫助調理,聯手治癌效果好
曾經罹患癌症的中醫師喬聖琳最能感同身受,她建議:西醫治療一定要做,治療期和追蹤期再輔以中醫中藥,這是中西醫合療治癌的最佳模式
現在是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的喬聖琳醫師,當年發現「甲狀腺乳突狀細胞腫瘤」的時候,年紀還不到三十歲。她也曾怨嘆,自己不抽菸、不喝酒、年紀也還輕,「為什麼會是我?」;所幸理智終究戰勝情緒,她很快地坦然接受開刀,繼而接受放射線治療處理淋巴轉移,然後發揮自己的專業著手中醫調理,至今五年過去,她說「現在一切OK」!
喬醫師的母親也是不滿三十歲就罹患大腸癌,三十多年來,喬醫師已經從當年陪在媽媽身邊的小女孩,變成可以幫母親檢查是否復發的中西醫整合專科醫師,她深刻地了解到,曾經罹患癌症的人,只要抵抗力一變差,復發的機率就升高;復發後再度接受治療,病人的體力和精神都會變得不好。而這些問題,都可以透過中醫調理來改善。
喬醫師和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醫院內一科主任吳宜鴻,最近就把臨床上中西醫合作治癌的經驗,寫成新書《癌症中西醫合療事典》(三采文化出版)。喬醫師強調,西醫目前針對各類癌症皆已發展出明確的治療準則,療效頗為顯著,癌症病人一定要遵照醫師的指示,接受完整的西醫治療;而在西醫鎖定腫瘤病灶加以處理之後,中醫再以藥物或食療的方式輔助,這就是所謂「中西醫合療」的基本模式,目前已在臨床上看到很好的效果。
譬如說,西醫治療中的肺癌患者常會喘不過氣來,或覺得胸口悶;腹部手術後的病人可能會排便不順暢、腸胃蠕動差;化療則經常造成腸胃症狀、骨髓抑制(也就是白血球數目變少等血液異常)、口腔黏膜受損、掉頭髮等;這些癌症治療的副作用,都可以藉由中醫調理來克服。另外,在治療後的追蹤期裡,中醫調理更能幫助病人維持良好的抵抗力和健康身體,如此便能降低復發機率,讓病人不再提心吊膽。
在防癌方面,喬醫師重視「在日常生活上去養生」,比如說:正常作息少熬夜,多運動、多接觸大自然,飲食上盡量選擇新鮮食物、少吃醃製或存放已久的東西,烹調上少油炸、避免太過複雜的烹調方式等。喬醫師還說,這些日常養生不只是老人家的事,年輕時就應該保養,否則年輕時累積的不良因素會隨著年齡增長一個一個「跑」出來,導致中老年的慢性病。
喬醫師也特別強調精神層面的保健,因為無論是生活或工作上的壓力、或者心情上抑鬰寡歡,長期下來都會讓人容易生病。所以,每個人都要適時「找人」或「找方法」把一些情緒問題抒發出來,切勿「讓無形的氣瘀,變成有形的腫瘤」,這也是預防癌症的一項重要觀念。
(以上資訊摘錄於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醫院內一科喬聖琳醫師2006/12/09接受快樂聯播網「快樂好元氣」節目專訪內容)